全国  |  手机版  | 客服QQ:5967839  |  新加信息  |  更新信息  |  帮助中心  | 
当前位置: 首页 » 黄页资讯 » 教育与科普 » 正文

宣汉县白马镇花田营造社:一位北大教授的乡创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0-06  作者:任登兰  浏览次数:81 来源:中文黄页网
核心提示:乡村文化现代化应超越“乡村问题”的传统叙事,重新从“乡土-天下”的时代视野和发展愿景出发,基于乡土文化空间和人类文明形态的价值框架,统筹农业现代化、农民主体权利和农村要素集约的多元目标

站在大巴山脉的这座白秀山上,我能清楚地看到两个村子:一个是白马镇的毕城村,另一个是华景镇的杨家寨。前一个村落是我父亲的生长地,后一个村落是我母亲的出生地。站在这山顶上,我才发现以前觉得相距甚远的两个村子,现在居然能同时看得分明。小时候,从毕城村走到杨家寨,可能要步行大半天才能到。这就是那个时候大山的交通状况。登高才能望远,远行才能思乡!

  

  这是具有独特喀斯特地貌的大巴山,巍峨耸立的山势、蜿蜒崎岖的地形,尽管交通不便,但风光实在秀美。远处那些近十年来新盖的房子,平时近看不怎么美观,但远望过去,它们点缀在一片青山翠绿之中,也成为特别美丽的风景。

  这个位于宣汉县白马镇的毕城村,是我出生和童年成长的村子。七年前,我与我的弟弟、师友和学生再次回到这里,开启了一段以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即乡创)的社会实践旅程,逐渐形成了一些有关乡创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范式的总结。
  一、乡创的价值之思
  今年8月,2023北京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暑期学校在白马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落下帷幕。这个暑期学校是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支持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已经组织了十多年,之前都在北大校园举行,完成专题上课、模拟创意、导师辅导和结营展示等教学环节。今年,我们把学生们带到乡村一线,带到提出问题的现场,开展服务性学习(service learning)的教学实践,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机制。这种活动日常,是我们白马花田间创客营地经常组织的活动情形。

  

  在我看来,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是我回到故乡的一个“任务”。德国民俗学家赫尔曼·鲍辛格尔(Hermann Bausinger)说,“故乡不是与一个地点相连的,而是与一群人相连的;故乡表达的是尚未存在但是人所期待的团结,故乡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自然现成物,而是任务”。我把在乡村开展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视为自己回到故乡的一种任务。在八月份暑期学校乡土考现的田野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正在修建的砖瓦房、西式别墅,也有几十年前的土砖房和百年前的木板房,它们共同存在于这片慢慢现代化的山野自然之中,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当我们看到这些变化中的风物与进化中的人文时,不是凭吊逝去的乡村时光,也不是感慨乡村的发展滞后,而是本能地产生守护乡土文化的热情和自发地充满愿景的行动。
  于是,我们开始行动。2015年10月启动规划设计,2016年10月开工建设,2019年5月建成落地,我们用三年半的时间完成白马花田间乡村创客营地的空间建设,完成白马镇和毕城村发展规划的编制,以及宣汉县创建全国巴文化传承发展高地的建议书。2019年5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与澳门理工学院艺术学校开展的艺术乡建与社会设计工作坊在营地举行,标志着白马花田正式启动。
  2019年8月,乡创公益团队白马花田营造社(正式注册名称为“宣汉文化创意发展促进会”)正式成立。从这一年开始,我们以毕城村为起点,以“连接、赋能、共生”为理念,开启“1+N+X”文化创意赋能乡村发展的系列活动。所谓“1”,即一个创客营地的物理空间;所谓“N”,即N个乡创公益组织,包括社团、合作社和社会企业;所谓“X”,即实施花田创客、花田课堂、花田研学、花田智能等若干个营造项目。
  2020年7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研究院与宣汉县人民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建设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博士后宣汉创新实践基地。2022年5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20余所高校、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乡创专委会),这是第一家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社会组织。
  2023年2月,我们申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创意与乡村可持续发展教席,希望把我国运用文化创意推动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的经验推广到全世界,积极联合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机构开展艺术乡建和乡创相关工作。
  过去三年,我们先后出版了《乡村振兴与地方创生》《城乡连接与乡村营造》《共同富裕与未来乡村》等白马乡创书刊。《白马:乡创中国书刊》已成为中国乡创专委会的刊物,不仅展现白马花田营造社的实践经验,更要成为全国甚至全世界乡建工作理论探索、实践总结、方法提炼和案例介绍的展示平台。
  当我们走进乡村时,不得不面对多方面二元对立的乡村。首先,城乡之际的乡村,我国乡村面积占国土面积94%以上,还有5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增加值占GDP不到7%,从开始的城乡对立到城市反哺乡村,再到城乡联系、城乡统筹、城乡融合的创新发展,我们对待乡村的观念、城乡关系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其次,家国之间的乡村,这是从个人角度而言的省视。我们踩在乡村的泥土上,更容易从个体的生命体验出发,去观察自己跟家和国的直接关系。我们在城市的水泥地面匆匆走过,很少产生有关自我与天下的直接体验;我们在乡下“朝闻露水、夕眺落日”时,一股浓烈的情怀油然而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悟到自身该如何去对应个体和集体、家庭和社会、自由和责任的关系,这些思考是在乡村环境中非常容易触碰到的一种视角。第三,新旧之交的乡村,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观察视角。乡村被刻板地视为传统的、静态的、落后的、没有现代化的光景,乡村的建设是粗朴的,甚至是粗鄙的;农村的手艺人的审美是落伍的,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是陈旧的,山地的农业没有规模化的种植空间,无法采用大型机器和新兴技术,效率是低下的。这些评价都是一种刻板印象的结果。当然,对于乡村存在的那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求优解,在每一个具体的乡村现实中都没有标准答案。每个村子、每件事情、每个业态都可能会受制于这三个维度的价值认知而产生必要的行动张力。所以,乡村的核心要义是要解决人、资源、技术和制度的统筹发展。

  根据人与土地的关系,我们可以把人分为“守土守乡者”“离土离乡者”“离土不离乡者”和“离乡不离土者”等不同情况,也可以概括为原乡人、归乡人和新乡人。无论哪种人,都有自己与乡土的独特联系,我们要发挥不同人群参与乡创的积极性。要创新体制机制,激发起不同人的乡土主体责任,整合不同领域的乡创资源,搭建共享的服务平台,组织各类乡创人士投身乡村振兴,开展各种形式的乡创行动。
  乡创的根本任务到底是什么?乡创与景区化、城镇化、街市化、园区化四大定位的关系如何?如何推动美丽乡村(自然之美)、美力乡村(产业之美)和美好乡村(生活之美)三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乡创是全方面、立体化、系统性的乡村建设,要统筹好乡创与地方创生、社区营造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我们开展乡创实践工作的时候,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是根土意识,做到天人合一,比如在乡村建设中使用的材料,尽量要与当地有关,做好城乡资源的融合。第二是活态涵养,做到物尽其用,把乡村资源价值发挥到极致,把物的价值用到极致。第三是恋地情结,做到匠心之作,在乡村的每一处每一事每一业,不管是功能性的、空间型的、业态式的,比如农作物种植包装、直播带货的加工品,都要体现工匠精神。乡创的本质是地方感的重构,地方感包括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三个层次,分别有传承乡村农耕文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打造乡村特色经济等不同路径。
  二、乡创的实践之途
  总体而言,通过四年多的实践探索,白马花田营造社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是空间营造,强调公共性。毕城村是一个特别普通和传统的乡村,也因地形地貌原因,房屋多为吊脚楼,平整的地块非常宝贵,要用来多种粮食庄稼,所以这里很难有比较大的公共空间。经过这几年的建设,这个村子里已经有不少公共空间,基本能满足在地村民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
  第二是文化营造,强调认同性营造。我们曾提出过城市文化力指数,认为文化发展有文化原创力、文化生产力、文化创新力和文化软实力四个阶段。在乡村,我们也以乡村文化力的角度,分别从乡村文化原创力、乡村文化生产力、乡村文化创新力和乡村文化软实力开展文化营造工作。
  比如,乡村文化原创力营造就是通过花田美术馆的主题展览,每季度更换不同主题的专业展陈,把全县所有乡镇的文化资源进行专业的影像记录,建立起宣汉乡土文化基因库,不断积累乡土文化素材,为后续乡村文化产品开发打下基础。我们组织主题节庆、艺术家驻村、乡土课堂和乡创传播等活动,不断加强乡土文化认同的建构。
  第三是关系营造,强调情感性。在乡村开展工作,村民和村委会的支持非常重要。为了推出白马花田村民益行积分计划,组织花田课堂公益课题,充分调动在地村民的积极性,通过大手拉小手活动,让参与公益课堂的孩子把自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动员起来。一方面,花田课堂可以邀请青年学者、在校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乡村教育,以自己的双脚丈量乡土,启发自身对地域文化的思考与实践;另一方面,花田课堂为当地的孩子开启了一扇对外交流和沟通的窗户,不断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培育村民的文化自觉,提高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和创意思维。
  第四是产品营造,注重共享性。毕城村作为一个普通的乡村,应该如何吸引并留住游客、如何把特色产品销售出去,从而为村民带来收益?这是我们最终要面临的问题。我们会设计一些乡村生活美学活动和农事体验项目,吸引外地人到毕城村体验慢行、慢宿、慢味的乡村,感受巴适慢生活和大巴山人文风俗,推动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我们还开展了花田智能项目和花田文创项目,打造白马花田地理标志和“花田小白”二次元形象,为乡村特色农品、手工艺品等文旅产品赋能,推动传统农业经济向新乡创经济的转型。

  三、乡创人才之聚
  我们认为,乡创不是单一的公益,也不是唯一的商业。乡创事业是公益与商业的平衡,是可持续乡村价值的创新探索。乡创人才是一种综合性的创新人才,是推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的专业型人才,应该成为一种社会认知度高、政府扶持力度大的新型职业。
乡创人才是文化陪伴者、创意赋能者和产业共生者,来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企业家、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和艺术类专业院校师生。
乡创人才在乡村现场开展的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文化资源的梳理和乡创规划的编制;第二,社会资源的整合和社区营造的开展;第三,乡创产品的孵化和跨界融合的推进;第四,集体经济的助力和政府咨询的提供。
  2022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其他五部门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这是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安徽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诸多高校以及企事业单位多年来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践的高度肯定和巨大鼓舞。这份文件特别提出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为乡创人士提供权威的组织身份认定标准。文化产业特派员成为无数热情投入乡创事业有识之士的共同身份。从去年开始,河南、江西等省市都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正在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支持文化产业特派员开展工作,在江西浮梁、河南光山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认为,新时代中国式乡村文化现代化应超越“乡村问题”的传统叙事,重新从“乡土-天下”的时代视野和发展愿景出发,基于乡土文化空间和人类文明形态的价值框架,统筹农业现代化、农民主体权利和农村要素集约的多元目标,将“乡创”定位为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人类文明的创新探索,通过构建“以乡村为方法”的知识框架和实践体系,充分展现乡村现代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未来价值。

打赏
 
关键词: 乡创
 
[ 黄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黄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