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地处安徽省休宁县齐云山镇,属黄山山脉延长带,由晚白垩纪陆相红色岩系组成。由于地处亚热带气候环境,山体在风化日晒和流水冲蚀作用下,红岩裸露,形成了典型的丹霞地貌。齐云山赤崖紫壁,红山褐岭,但常有洁白的云雾缭绕群峰。也许因此,古称“白岳”。黄山为花岗岩地貌,遥望苍黛,也曾名为“黟山”。齐云山海拔585米,方圆110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150平方公里。东起横江蓝渡桥,西至渔亭万寿山,北临白茅山,南倚渠口公路。齐云山有木本植物560余种,其中珍贵树种18种;有野生动物弹琴蛙、蝾螈、果子狸等140余种;有铁皮石斛、何首乌、七叶胆、黄精、杜仲等珍贵药材和木耳、香菇、小竹笋等山珍;有“白岳黄芽”、“屯绿”等名茶。因其最高峰廓崖“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齐云山”。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美誉。
齐云山与黄山,是地质学中的奇迹。千回百转的横江在两山之间蜿蜒曲折,将黄山山脉分为两岸,齐云山与黄山隔江相望对峙。两山一水,合抱阴阳。黑色的黄山,赤色的白岳,一南一北,一黑一白,暗合阴阳,造化天成。回溯齐云山的历史,佛儒道三大家都曾布道此山,大儒朱熹授课讲学,传播儒道;至今,云岩湖一带还留有佛教寺院的残垣断壁。佛与儒家都不曾长驻。只有道教在齐云山久居,并将这座山建造得“道韵四溢,仙气飘渺”,列为“道教四大名山”。据考证,唐乾元年间,道士龚栖霞云游此山,隐居山中天门岩,道教传入;南宋宝庆年间,道士余道元入山修炼,并于齐云岩创建佑圣真武祠,初奠基业;此后云游道士纷纷而来,道观建筑日具规模;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正一派张真人祖师三代奉旨驻留齐云山,建䩌祈禳,完善道规,修筑道院,达到鼎盛。明朝时,从皇帝朱元璋到皇族贵官,直至平民百姓,大都信仰道教。明嘉靖皇帝派人到齐云山求子后喜诞龙子。皇帝龙颜大悦,御赐匾额,赏黄金万两,敕建“玄天太素宫”,大举兴建道宫道观,引得无数香客造访,令齐云山香火日益繁盛。明代对道教的尊崇敬奉和扶持利用,推动保障了道教在齐云山的崛起。据《齐云山志》记载,时有宫观殿宇院亭楼阁馆台等各种建筑108处,仿武当山建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直至当今,皖南地区的人们求子祈褔,大都要到齐云山。游览齐云山,在山间行走,常能看到进山还愿之人。齐云山道教以正一派为主,尊老子为始祖,供奉真武大帝,也就是信众们常说的玄武真神。岁月流逝,风云变幻,许多道宫道观毁于一旦,现仅存10余处,主要宫观为太素宫、真仙洞府、玉虚宫等。宫观中有洞窟,洞窟中建道观,洞连宫,宫连洞,洞窟相连,洞窟相通。经过几代道士的谋划修建,齐云山的丹霞岩洞逐渐完成了从天然洞窟到廊道式神圣空间的转换。
太素宫,全称“玄天太素宫”,原名佑圣真武祠。位于齐云山齐云岩旁,坐南朝北,始建于南宋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敕修真武祠,改称为“玄天太素宫”。宫中供奉真武大帝神像,据说是“百鸟衔泥”雕塑而成,非常灵验。太素宫,现存建筑及遗址总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有宫观殿宇300余间。宫分三进,均为木石结构建筑,主要由玄天金阙石坊、山门、前殿、玄帝殿、王灵官殿、赵元帅殿、三天门、十将台、客堂、钟鼓楼、道舍、配殿等构成。玄天金阙石坊上雕刻神鸟神兽浮雕。宫内便是洞窟,洞窟内供奉各路神仙,每尊神像后面都雕刻相关神仙的传说。洞洞有神仙,窟窟显神灵。整体建筑规划周密,设计精巧,工艺精湛。太素宫背倚钟鼓峰、玉屏峰,左右有真武殿和浮云岭护持,形如御用宝辇;宫前香炉峰仙烟飘渺,东西白象青狮分列,连绵起伏的黄山山脉如群臣礼拜朝拱;横江自西向东清流碧水,状若玉带。山作香炉云作烟,嵯峨玉观隐千年。风水大师们公认,太素宫的特别风水堪称经典,被称为风水第一宝地。
真仙洞府,位于齐云山山门近处石门岩与玉虎岩之间,为齐云山十大名洞之首。穿过象鼻岩,即到真仙洞府,怪石嶙峋,巉岩突兀,崖壁峭危曲折,相连如同城垣,成“凹”字形。险崖上有许多石刻,最为醒目的是“天开神秀”四个楷书大字,遒劲有力,气势恢宏,成为真仙洞府的显著标志。崖壁下有许多洞窟,古时道士在洞中筑室居住,供奉各路神仙。依次有八仙洞、雨君洞、文昌洞等,八仙洞供奉道教八仙,雨君洞供奉龙王,文昌洞供奉文昌帝君。真仙洞府诸洞窟具有“内有大空间,上有宽崖檐”特点,建殿设观形成非常好的神圣空间,又是“近观远眺”的最佳观赏场所。崖顶泉水飘洒而下,似银丝舞动,如珍珠飞溅,称之为“珍泉”。泉流常年不断,注入崖下碧莲池,红莲翠荷,碧潭如镜,真仙洞府倒映池中,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玉虚宫,位于齐云山紫霄崖下,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养素道人汪泰元创建,依崖而建,道法自然,与太素宫并称为齐云山双子宫,主祀真武大帝。宫前建四柱三层楼阁式石坊一座。坊高17米,以红色砂岩镌刻而成。石坊由“太乙真宫”、“玉虚阙”、“治世仁威宫”组成。石坊上雕刻神鸟异兽图案浮雕,古朴典雅,独具特色。洞穴圣所,是道教名山的显著特色,齐云山尤为突出,玉虚宫更为突出。玉虚宫道宫道观建筑基本上是在洞窟之中,洞即是宫,宫就是洞,供奉诸神,洞天福地,历久弥坚,古韵长存,道教圣境。宫左有明代画家唐寅撰书《紫霄崖玄帝碑铭》碑一通,为唐伯虎仅存的传世碑刻之作。
月华天街,东起白岳峰,西至青狮峰,北临横江,南倚方腊寨,方圆32平方公里,是齐云山道观比较集中的地方。齐云山道教以正一派为主,起于三国时期的张道陵。这个派别的特点是组织松散、戒律不严。齐云山的道士平日里与常人无异,并非整日里穿着道服,每逢盛大的节日或香客祈求,道士才会穿上道服,作起道教的科仪。与其说他们是修道之人,不如说他们也是凭手艺吃饭的人。道士们居住的道院,在基本构架和布局上与当地人的民居十分相似,甚至是和山中的民居混为一体。月华天街,就是这样的地方,故而号称齐云山为道教第一村。在月华天街,道观与商铺相互错落,道院与民居相互连接,香烟与炊烟相互交织。走在月华天街,游客能够明显感受到,宫观道院基本上都是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而建,没有像佛教寺院建筑那样富丽堂皇,道教文化与民间乡土气息十分相融,息息相通。
齐云山,有36座奇峰,峰峰入画;有72处怪岩,岩岩皆景;幽洞18处,飞瀑响泉27处,清池深潭14处,处处令人神怡心醉。齐云山丹岩耸翠,秀峰如群,松涛柏浪,林森似海;江河滔滔,溪流淙淙,深潭镜湖,飞瀑响泉;巉岩危崖,沟谷峽涧,垂壁古洞;宫观道院、崖刻、碑碣,繁花似锦,错落有致,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著称。整座齐云山层积砂岩丹霞地貌,紫衣赭裳,赤如朱砂,灿若红霞,美不胜收。
游览齐云山,必从“九里十三亭”起步登山。“九里十三亭”,也叫“霞客古道”,因徐霞客两年中三次从此上山而得名。取名“九里十三亭”是道家渴望长寿永生的体现,“九”为易经中天数之最,为至阳;“十三”取相龟背上的版纹,龟为水至精,至阴,二者相合,蕴含阴阳和顺健康长寿之意。“凌风亭”是十三座山亭中唯一的一座与宗教祭拜功能相结合的亭子。登山至此,便有清风徐来。亭内供奉关公像,“志在春秋功在汉,忠同日月义同天”。“九里十三亭”倒数第二座亭子叫“仙关亭”。游客至此,恰如修道之人玄关通而未通之时,最是考验体力意志,进则一片仙境,退则前功尽弃。最后一座山亭叫“望仙楼”,阳光射进亭楼门,穿透楼门洞,仿佛真有仙人下凡。传说,灵乙道人经铁拐李超度,在此飞升登仙。
经过“九里十三亭”,真正进入齐云山风景名胜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梦真桥”。桥左有一棵千年榉树,谐音寓意“中举”。此桥此树寄托了世人“一举成名,梦想成真”的愿望,是拜学祈愿的褔地。
前行,便是栖真岩、寿字岩。寿字岩上镌刻的大寿字,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所题,高九尺九寸,与周易卦数相合,阐阴阳和合之理,有“齐云山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寿字底下摸一模,都能活到一百多”之说。再行,是“一天门”,丹霞岩体经风化水蚀而成。天门两侧都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齐云山石刻、碑碣。文物以明清时期的居多,最早的是北宋大观年间的。雕刻工艺精湛,字体隽秀,名家大师,楷、行、草、篆、隶等各体俱全。游览了真仙洞府、碧莲池、象鼻岩、二天门……;过三天门,就到了道教第一村——月华天街,亲身体验道教“修行在尘世,尘世即修行”的理念。远望白岳云海,凌霄群峰,紫霄崖最为壮观恢宏。紫霄崖是齐云山特美的丹霞地貌美景,石崖由北西向断裂控制岩体沿裂面崩塌而成,长200余米,高150余米,海拔580余米,赤红紫赭,炫彩纷呈。
齐云山风景名胜区共有五个景区,即月华天街风景区、云岩湖风景区、楼上楼风景区和横江风景区、南山风景区,横江和南山景区是近几年开发的景区。有时间有兴致有体力,都能游览到,必是很美的很好的旅游。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齐云山,名不虚传,美名远扬,一座登上就会被其独特的自然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的名山。
齐云山旅行交 通 指 南:
1.屯溪老街—齐云山,公交5001到休宁客运西站,转休宁1路公交,时间1小时;
2.黄山北站—齐云山,休宁1路,票价2元,时间1小时;
3.宏村景区—齐云山,宏村通勤车直达,票价15元;
4.西递景区—齐云山,宏村通勤车直达,票价15元;
5.黄山风景区—齐云山,旅游公交专线:7:00/14:00共两班,票价6元。
6.自驾:点击导航—齐云山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