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手机版  | 客服QQ:5967839  |  新加信息  |  更新信息  |  帮助中心  | 
当前位置: 首页 » 黄页资讯 » 教育与科普 » 正文

剑川古城:有文化底蕴的古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2-11  作者:任登兰  浏览次数:62 来源:中文黄页网
核心提示:剑川古城正式被列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剑川古城开始修复古建筑、重修街巷路面,正以自己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古朴严谨的历史风貌、丰富独特的民俗风情,逐渐成为剑川旅游文化线路上的活动中心。

  云南剑川古城建于元末明初,至今保留了明代建筑40多处、清代建筑100多处。牌坊里,明代建成的街巷道路走向、尺度和格局都没变,至今保留着几百年前的风貌。

  

  650多年的资历摆在那儿,这座古城的文化底蕴可不是飞奔数十年的现代城市能追上的。

  

  史料记载,自秦汉开始,剑川就是中原通过巴蜀地区通往南亚、东南亚等各国的“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与历史上的地理要冲。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如果不是古城楼上巨大的牌匾,你绝对想不到,这座面积不大的古城,竟是云南三大“文献名邦”之一,读书风气浓厚,人才辈出。

 

  《道光云南通志》称:剑川“科甲接踵,在迤西诸郡中,足称翘楚。”剑川素有崇文尚教的社会风气。明清两代,在人丁兴旺时期也只有5万人左右的剑川,中文进士17人,武进士4人;中文举者128人,武举17人,其他拔贡、岁贡、恩贡392人。

  

  古城离丽江仅有60多公里,玉龙雪山与剑川中间毫无遮挡,冷风翻过雪山肆无忌惮地灌进剑川,形成了这里温差极大的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
  这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靠种地为生难成气候,谋求美好生活的剑川人便把出人头地的希望寄托在了读书上,形成了读书崇文的习惯。

  

  从文照街经西门直上西门外文庙,街道笔直规整,路面由三条青石板分左、中、右组成,这是按照士大夫等级观念而来,数百年间,正中的青石板路只准古城中的老年人、达官显贵及读书人行走,其余人等靠边行走。
  这刺激了当地人立志读书的人生志向,也培养了剑川人的文化自信。

  

  如今,走在古城的小巷里,依然隐隐透出书香气,随处可见的古宅门梁与对联,随便一副都是拿得出手的上佳书法。

  剑川的佛、道文化与本地白族文化,精彩各异,流光溢彩。剑川佛教“阿吒力”修行方式比较简捷,在城乡间游走,遍地是信徒,法事频繁。农历二月初八的太子庙会,是一次较为隆重的集会,热闹非凡,吸引着无数游客。古城现存道教活动场所主要有金华古寺、满贤林雷祖殿、城内武侯祠,西门外玄都观、斗姆阁等地,都是道教胜地,在省内外都具有较大影响力。

  

  剑川接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早,程度较深。由于儒学队伍庞大,数百年来,形成了儒家思想在古城中的特殊地位。古城内白族居民人数众多,白族风俗纯正。但尊师重教的传统观念仍然较为突出:重农轻商、保守封闭,但好客讲礼,爱清洁、讲文明、注重享受优雅环境。

  明崇祯十二年(1639)二月十三日,徐霞客到达剑川,在剑川停留四天(十四日至十七日),主要游览了剑川古城、金华山、满贤林、沙溪、海门桥、宝相寺等地,写下约7000多字的日记,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剑川的风土人情。
  剑川,隐于山水,风光秀丽,臻藏一方诗意时光。循着徐霞客的步伐,走进这片美丽厚重的土地,去邂逅静美的山水、寻找岁月的痕迹。
  剑川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走进古城,除了20世纪50年代初被拆除的城墙、门楼和衙署外,护城隍壕、壕桥、棋盘式建设格局和街巷道路的布局、走向、尺度等依旧尚存,四处流水潺潺,古韵悠悠,如一块璞玉静存于时光洪流中。
  清晨漫步古城,温暖的阳光洒下,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讲着带有浓浓乡音的白族话,没有嘈杂的汽笛声,古城多了一份静谧与古朴,更加清爽迷人。粗糙的青石板上留下的是岁月的痕迹,可以想象古时马帮从这里经过时扬起的清脆铜铃声。  

  2003年11月5日剑川古城正式被列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剑川古城开始修复古建筑、重修街巷路面,正以自己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古朴严谨的历史风貌、丰富独特的民俗风情,逐渐成为剑川旅游文化线路上的活动中心。

打赏
 
关键词: 剑川古城
 
[ 黄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黄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