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岱庙位于山西晋城泽州市南村镇冶底村,是为奉祀泰山神东岳大帝而建。始建年代不可考,庙内有确切记年的为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的建筑原构,金、元、明、清等历代均有修葺,形成今日所见的形制格局。泽州岱庙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分上、下两院。中轴线上有山门、鱼沼、舞楼和天齐殿。两侧设有东西配殿和东西庑,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布局紧凑。2001年6月25日,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尊高大威武的石狮镇守山门,据碑刻记载,由村民集资雕凿于清乾隆年间。石狮端坐在一米多高的束腰须弥基座上,总高三米有余,石狮的前臂被砸毁,但重心仍然稳定。山门面阔三间,两边并列建有附房,主体构架为明代遗存。台基条石浮雕或浅刻菱形纹、卷草及花卉纹样,束腰“隔身柱”高浮雕瑞兽;台基前方东西两侧有角兽,部分已缺损;柱础为几形加鼓形。山门所用石材质地与色彩有别,应是不同时期的修补。
过山门,进入下院。中间为方形鱼沼,鱼沼四周用条石垒砌,北侧内壁石雕一龙头、南侧内壁石雕虎头。鱼沼因泉聚水,泉水自龙头口中汇于池内。东西两侧配殿有碧霞元君殿、靖王殿、后土祠和五瘟殿。五瘟殿檐前出廊,前檐用四根石柱,狮子柱础保存完整,原构阑额木雕精美,部分为后补。鱼沼北侧的竹圃紧依高高耸立的舞楼,舞楼东西两侧设云水楼。云水楼坐南面北,皆为三开间。靠近舞楼的一间,一层开拱券门洞,门额分别书 “鱼吞清月” 、“柏映寒潭”,沿石阶可至上院。
上院的主体建筑为天齐殿和舞楼。舞楼坐南面北,与天齐殿相对而立,单开间,平面正方形,十字歇山顶亭式建筑。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八卦形木构架藻井,四角立方形抹角砂石石柱,其中东北角柱头曾发现 “金正隆贰年”字样,现漫漶不清;柱体雕刻花卉、童子等图案,具有金元纹饰特征,其余三根石柱为素面,石柱质地不同。据庙内碑刻所载,此楼重修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其中台基、台明、石柱、檐额及勾栏为金代遗构。
天齐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正方形,单檐歇山式建筑。黄绿两色琉璃鸱吻、戗兽、套兽及仙人神将等形制古朴,色彩沉稳。砖垛台明一米有余,前檐设廊,施四根方形抹角青石檐柱。柱础为覆莲式,础盘雕作双层覆莲,莲瓣层次分明,具有典型的宋代柱式特征。柱头有两处宋元丰三年(1080年)题记,一处为:“五岳殿丘吉施石柱一条,元丰三年二月三日记”;另一处为“五岳殿王清施石柱一条,元丰三年二月三日记”,提供了确切的年代信息。大殿当心间设青石板门,门额内侧有“峕大定岁次丁未乙巳月癸未日,本州石匠司贵同弟窦小二”题记,显示为金代遗存。青石质地细腻,门额、立颊、抱框采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技法,精雕游龙、瑞狮、牡丹、莲荷、化生童子等纹样,纹饰繁复精美,整体布局疏密有致。门砧石上圆雕石狮一对,雌雄对望作呼应之势。大殿内用砖石砌神台,神台为束腰须弥座式。石雕束腰部分用间柱分割成二十七块陡板,浅浮雕龙凤、飞马、鸳鸯、喜鹊及花卉图案,其中喜鹊与银杏的组合,是泽州岱庙独有的题材,表达了对山门前6000多岁银杏王的敬仰之情。神台上置面阔三间小木作神龛花罩,高及梁架。神龛通过隔扇分割为中、东、西三间,花罩由层叠的透雕花板、垂莲柱等组合而成,形成丰富的层次关系;隔扇的绦环板及裙板上浮雕夔龙、麒麟、花卉等祥瑞纹样,题材丰富,通体施以彩绘,装饰华美。
泽州岱庙现存历代石碑十余通,如:重修岱庙记(元至元十一年)、创建东岳速报司神祠记(明永乐二年)、重修东岳庙碑(明正德七年)、重修东岳庙神祠记(明万历二十六年)、重修钟楼三门碑(明万历四十三年)、重修太上三元宝殿碑记(明万历四十七年)、重修东岳天齐庙碑(清顺治十八年)、东岳庙妆修东庭记(清乾隆五十三年)、东岳庙妆修西庭记(清乾隆五十七年)、重绘东岳庙并金妆二站象记(清嘉庆十三年)等,记录了泽州岱庙发展沿革及历代修缮情况,脉络清晰,传承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