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正是万物竞相生长的时候,这时它却披上金甲,又迅速为自己换上翠绿的新衣,仿佛在一日内经历了春秋,它就是黄葛树。
中文名:黄葛树
拉丁学名:Ficus virens Aiton
别名:大叶榕、马尾榕、雀树、黄桷树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荨麻目
科:桑科
属:榕属
种:黄葛树
形态特征:黄葛树 是桑科、榕属落叶或半落叶乔木。
根:有板根或支柱根,幼时附生。
叶: 革质或皮纸质,卵状披针形至椭圆状卵形,先端短渐尖,基部钝圆或楔形至浅心形,全缘,干后表面无光泽,基生叶脉短。
花: 雄花、瘿花、雌花生于同一榕果内;雄花,无柄,少数,生榕果内壁近口部,花被片4-5,披针形,雄蕊1枚,花药广卵形,花丝短;瘿花具柄,花被片3-4,花柱侧生,短于子房;雌花与瘿花相似,花柱长于子房。(PS.榕果,称为隐头花序,其内壁上生有雄花、雌花、瘿花三种花。黄葛树经历开花、结果后的果实叫隐花果,也称榕果。)
果: 单生或成对腋生或簇生于已落叶枝叶腋,球形。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越南、台湾岛、菲律宾、泰国、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不丹、巴布亚新几内亚至罗门群岛、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海南、广西、广东、云南、浙江等地,生长于海拔300米至1000米的地区。
生长习性:黄葛树 喜光,有气生根。生于疏林中或溪边湿地,为阳性树种,喜温暖、高温湿润气候,耐旱而不耐寒,耐寒性比榕树稍强。它抗风,抗大气污染,耐瘠薄,对土质要求不严,生长迅速,萌发力强,易栽植。
“黄葛”一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述,“江水迳阳关,又东右迳黄葛峡,又右迳明月峡。”宋朝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明代《蜀中名胜记》,清康熙《峨眉山志》以及清成都县志都有黄葛树的记录。
黄葛树的学名Ficus virens Aiton,其属名Ficus就是拉丁文对无花果的称呼,榕属也称无花果属,无花果正是榕属的模式种,榕属当仁不让的领导,种加词virens是“绿色的”,它明亮的绿色的叶片跟其他榕属植物区别开来的非特征之一。
在中国植物图像库,输入“黄葛树”,会指向樟科樟属的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而输入“黄葛榕”会指向绿黄葛树。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绿黄葛树有一变种黄葛树(Ficus virens var.sublanceolata(Miq.) Corner),但在后来该变种并入绿黄葛树中,因此绿黄葛树下没有变种。
按中国植物图像库,黄葛榕、绿黄葛树都统一为“黄葛树”。黄桷树又名黄葛树、大叶榕、黄桷榕,为桑科黄桷树属高大落叶乔木。其茎干粗壮,树形奇特,悬根露爪,蜿蜒交错,古态盎然。枝杈密集,大枝横伸,小枝斜出虬曲。树叶茂密,叶片油绿光亮。寿命很长,百年以上大树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