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
相信大家对这首《女儿情》并不陌生,它是1986版《西游记》电视剧中经典篇章“趣经女儿国”的插曲,也是女儿国国王对唐三藏的内心独白。
在这一篇章中,唐三藏师徒四人来到了一个以女为尊的国度——西梁女国,这里“农士工商皆女辈,渔樵耕牧尽红妆”,而男人被视为“人种”,也就是人的种子,地位低下。
小说与电视剧中的“女儿国”不免有奇幻的色彩,但其实我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由女性做国王、以女为尊的国度,唐三藏的历史原型也曾将其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中——“世以女为王,因以女称国。夫亦为王,不知政事,丈夫唯征伐、田种而已”,这便是东女国。现在许多学者都认为东女国就是“女儿国”的原型。
根据隋唐时期不同的史料记载发现,东女国是由古羌人的一个分支“苏毗部族”于南北朝时期建立的,存在时间大致为公元前350年至630年。
在地理上,东女国“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东西长,南北狹,中有可行船的由北向南流的河流”。对应到现在我国的版图上来说,就是位于青藏高原的四川阿坝州、甘孜州丹巴县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一带,现代考古学家还曾在阿坝州发现了东女国王城的遗址。
虽然地处自然环境特殊、交通相对闭塞的青藏高原,但在《隋书》和《唐书》的记载中,东女国是一个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度。那时的东女国大约有80余座城池,城中有4万户人口,1万余士兵。其管理权力代表是大小两王,大王去世就由小王继任大王之位,这也是川西北地区独一无二的王权结构。
此外,东女国的主要政务也是女性来处理,男性则负责外交、军事和农耕。并且女性还可以有多名丈夫,但男性无权拥有多名妻子。
据推测,东女国母权制的形成源于更早时期存在的“采集经济”,即人们以采集自然界的天然产物为生的经济。那时人们还无力与自然界相斗争,而女人则因为能生育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东女国由于自然环境的封闭,长期维持着原始时期的传统,于是母系社会的形式便得以保留。
文献记载,“东女国”曾存在于公元6至7世纪,大约是我国的北魏到唐朝中晚期。位于如今的四川阿坝州、甘孜州的丹巴县以及西藏昌都市一带。《旧唐书》第一百九十七卷《南蛮西南蛮传》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百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22行。有大小八十余城。”记载显示,东女国鼎盛的时候,有八十余座城池。在东女国,女性的地位远高于男性,当时国家朝廷的职位一般都由女性担任,国王也必须是女性,国王去世后,由国王女儿继位。东女国的男人不能做官,甚至在家庭的地位也很低,均由女性当家。男人的主要职责就是服兵役,常常驻守边外。
家庭中以母亲为尊,掌管着家庭财产分配和一切事物。这一点,与中原文化中的男权主义完全相反。据专家和学者们考证,在当时东女国的文明也是比较发达的,鼎盛时期人口大约有4万人。东女国的建筑都是碉楼,女王住在九层的碉楼上,一般老百姓住在四五层的碉楼上。女王通常穿着青布毛领的绸缎长裙,裙摆拖地,上贴金花,非常尊贵。
初唐时期,东女国与唐朝建立了外交关系,保持着亲密交流。当时唐朝与吐蕃的关系较好,东女国位于大唐与吐蕃两大强权之间,也得以良好生存。后唐朝与吐蕃交恶,前后打了一百多年的仗,最后唐朝胜利,招降了部分吐蕃地区的少数民族,其中就有东女国女王率领的部落。当时东女国女王觐见大唐王朝,还被册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虽是虚衔,但品级很高。到了唐中晚期,吐蕃势力开始强大,唐军与吐蕃时常用兵,东女国夹在中间两面受敌,国家也被冲击的七零八落。那时东女国遗留的部落为了自保,开始采取两面讨好的态度。再往后,唐朝分裂,吐蕃灭亡。东女国部落重回部落时代。到了宋元明三代,关于东女国再无史料记载。到了清朝,清朝建立了土司制度。那时东女国遗留部落在遭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几百年里,传统的习俗和文化也发生了改变。大多都演变为了“父系社会”。只有生活在大峡谷的部落,还保留着母系社会的痕迹。如今,扎坝人依旧保留着东女国的习俗,他们的婚姻制度还是“走婚”的形式。所谓“走婚”,就是女人在窗前点一盏灯,等待男人出现。因扎坝人住的是碉楼,男人必须爬上碉楼才能与女子在一起。
历史上的东女国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占卜习俗方面都与中原有着较大的差别,但其所产生的地域文化一直影响着川西与藏族地区,有些民俗特色甚至保留至今。
在服饰上,其女王的王服是青毛绫裙,即藏青色的百褶裙;上身还穿有大襟青袍和披肩;里衫则是一种紧身的平领长袖,袖子拖地。到了冬天,服装换为羊羔皮袄,有纹锦作为装饰。时至今日,川西丹巴一带的女性服饰仍然保留了这种尚黑、穿披肩和穿百褶裙的传统。
在建筑上,东女国普通百姓的住宅通常为上下六层,女王的居所则有九层。这些建筑都是以土、砖石和木头夯筑而成,十分坚固。而能够建造这种“重层建筑”就说明当时东女国人已经具备了非常高超的建筑水平。直到今天,四川道孚县扎坝地区仍然存在具有东女国遗风的建筑,还能看见5-6层的四角碉楼。
在交通上,东女国人根据青藏高原多峡谷、水流急和礁石多的特殊生存环境创造了牛皮船这种交通工具。据记载,牛皮船的船底是一整张牛皮,其船身由三、四片牛皮与木条作为支撑,而捆绑和缝合的线分别是由牦牛尾巴毛和牛筋捻成的,线缝和针眼处还会用牛油填塞,防止漏水。使用牛皮的精妙之处就在于,牛皮在水中浸泡会变得湿软有韧性,不怕与礁石碰撞,充分展现了东女国人民的智慧。
在经济上,东女国人以农耕和畜牧营生,其地处寒冷地带,适宜种麦子,牧羊和马。除了自我生产外,东女国人还克服了高原地域的限制,与邻国和外国有商业贸易上的往来。根据史料推断,其贸易的商品多为茶叶、丝绸、布帛、食盐、黄金和药材等。
除了这些日常生活方面外,东女国还具有特殊的占卜习俗。《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曾记载东女国巫者用“鸟卜”来预测来年国运——每到十月份,东女国的巫者都会进入山中,向空中抛洒麦子谷碎,大声念咒语呼唤飞鸟。不一会就有鸟扑入巫者怀中,巫者便会剖开鸟的肚子,如果鸟腹中有谷粒,则来年必五谷丰登,如果鸟腹中有砂砾,则来年必有灾异。诚然这种占卜有迷信的成分,这说明东女国人具有崇尚自然与天命的思想观念。
通过这些民俗习惯不难发现,东女国的社会是繁荣向上的,但其仍然存在制度上的缺陷——缺少法度建设,没有法律、没有监狱等国家组织来支撑社会系统的运作,所以还不能与其他奴隶制相提并论。
而随着东女国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流,父权制渐渐取代了母权制,只有极少生活在深沟中的部落还一直保留母系传统,东女国毫无疑问地随着历史变迁而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