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住乡下老家,不用花钱吗?本质上是一样的,内容则大为不同,乡下家花的钱,基本上以日常生计为主,城里消费,则是前一个基础上的锦上添花式。简而言之,乡下是生存,城里是生存中的生活。
有天傍晚,去趟小吃街。热得人没胃口,特别想吃点凉的,后门口那家凉皮就很不错。
出了门,感觉外面的蒸腾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炽烈,太阳西移,街上不再是白惨惨的,那我就去小吃街吧。
小吃街古色古香的。这一带原有一条古街,很有历史感,沧桑又破旧,闺蜜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在这在这里租住过一间民房,她带我去她租的地方,房子建在胡同里,你根本想不到,看上去挤挤挨挨,无处可挤了,往里走,却是盘根错节,一间屋子又连着一间屋子,有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
这么热的天挡不住小吃街的热闹,行人不算多,摊位很多,感觉比我上次来又多出许多摊位,一字儿排开,两边望不到那头。行人不多那是还不到时候,待华灯初上,这里人声鼎沸,城里的好七佬(本地方言)们都来了。
话题扯远了哦。
我买两种口味的无骨凤爪,不多,竟然要五十块钱,使我怀疑那小哥的电子称是不是坏了。凉皮有八块钱和十块的。我买了八块钱一份的。买点面包吧,挑三种口味,又要五十多,称都称了,又不好意思不要。
买半边鸭炖汤吧。这已经第二天的事。洋老鸭,48块钱。看到葡萄很漂亮,我就不该手欠,去尝一尝,按说,人家允许你尝,不买也没关系,但是尝了不买我觉得不好意思,一挂葡萄,15块钱,硬着头皮付账吧。我理想价位是七八块钱。
我买的这些东西都超出我理想价位的一半,拉垮我的幸福指数。其实,物价从来都没有令老百姓满意过,若从这方面找幸福感,那么没多少人是幸福的,所以人不能被物所钳制,做了物质的奴隶,人为制造出失衡感,易生抱怨不满,感受不到生活中的美好。
物价从来没有令老百姓满意,这话也不全对。 我今天买的薄皮辣椒,3块钱一斤。昨天买的玉米,味道真不错,两块钱一根,又买了五根。好长一段时间,猪肉12块钱一斤,价格是不是很亲民。昨天有人写猪肉涨价,今天特意问了问,我们这边的五花肉,也涨了,17块一斤,猪肉涨了没关系,可以不吃嘛。
买菜回来,顺便取快递,买的芝麻丸到了,当小零食吃,兼幻想乌发之旅。
自是迫不及待,先尝为快。这做妖的天气啊,包装盒中的冰块化成水袋,丸子不能幸免,已化一摊泥,芝麻泥不错,被我舔吃得很干净,不很甜,如果太甜,我的牙齿会有所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