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手机版  | 客服QQ:5967839  |  新加信息  |  更新信息  |  帮助中心  | 
当前位置: 首页 » 黄页资讯 » 教育与科普 » 正文

忠县乌杨镇的汉代石阙-乌杨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03  作者:小菲  浏览次数:28 来源:中文黄页网
核心提示:乌杨阙与忠县境内的邓家沱阙、无铭阙、丁房阙等三阙,有着共同的特征:楼部的双层枋子。而其他汉阙的相同部位则为斗栱与枋的组合

乌杨,长江边上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坐落在离忠县县城约10公里的长江南岸。此地擅酿酒,以“乌杨白”沿江闻名。镇上有一个叫王洪祥的人,当年47岁,是原乌杨搬运站职工,业余时间采集草药补充生计,当地人都叫他“王草药”。王草药平时爱好民间文艺,喜欢谈古论今,评说历史掌故,在别人眼中似乎有些“神叨叨”。

  2001年6月4日,洪水过后,王草药到离镇子不远的“老峡嘴”采集草药。忽然发现在泥土中有一大段刻有怪兽图案的石头,他呆住了——这是不是大禹治水从天上掉下来的镇妖石?来不及多想,他急匆匆赶回镇上,给忠县文管所打电话说发现了“大禹治水”的遗物。

  时任忠县文管所副所长曾先龙接到电话后,一开始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大禹治水只是一种传说。然而,一种职业的责任心、使命感,让他还是决定去现场看看。来到王草药所说的地方,找到那块被洪水冲出来的石头。看到上面雕刻的图案,曾先龙顿时就激动起来。只见这块斜埋在泥土中,长约2米,宽1米多、厚近1米的长方形石头上,刻有一白虎图案。“汉阙!这是汉阙!”曾先龙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立马给时任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以下简称市考古所,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所长邹后曦打电话:“在忠县乌杨花灯坟墓群坡下的河边,发现了汉代石阙构件。” 邹后曦一听,也非常激动,因为曾先龙从事文物考古工作近30年,对汉阙颇有研究,他的判断应该可信。

  第二天一早,邹后曦就乘船赶到忠县,与曾先龙汇合后,两人又转乘小快艇赶到乌杨。看着被洪水冲刷后露出的一件件阙构件,邹后曦强压喜悦,一边用手刨开泥土,一边仔细地查看起来。

  阙,古代建于门外两侧,可以登临远望。因“中间阙然为道”,故为阙。汉代建阙之风盛行,有城阙、宫室阙、祠庙阙、陵墓阙之分,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般与当时社会的建筑风貌和特征一致。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汉代建筑已经荡然无存,汉代石阙就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早、保存完整的古代地面建筑,显得尤为珍贵,到目前为止,全国也仅发现31处,堪称珍稀。

  经邹后曦、曾先龙二人实地调查核实,确认在乌杨镇发现的石刻为汉代石阙构件后,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忠县文化局(以下简称县文化局)迅速向重庆市文化局提交关于抢救珍贵文物的紧急报告。重庆市文化局三峡文物保护公室(以下简称重庆市三峡办)立即决定:鉴于石阙构件出露地点受周边往来行人频繁,采石场、深水港建设、夏季洪水泛滥的影响,必须尽快对阙构件所在区域进行抢救性发掘,并责成市考古所开展抢救性考古工作,忠县文管所积极配合。

  任务明确后,乌杨考古队立即对发现汉阙地点和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调查,首先从乌杨镇汉阙所在的花灯坟墓群开始。

  花灯坟紧邻乌杨场镇,与婉蜒起伏的十几个小山梁连成一个整体,沿长江一字排开。1978年花灯坟墓群首次被发现,在此处建家具厂时发现十余座汉代砖室墓,忠县文管所进行了抢救性清理;1991年该墓群作为三峡水库淹没区地下文物二类遗址上报;1994年3—4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对该墓群做了初步调查勘探工作,并在此发掘西汉土坑墓1座,东汉砖室墓2座,出土各类文物50余件。在墓区内新发现4座大型土冢,从地形、地貌观察土冢应为人工堆筑的大型汉墓的封土,北大从而认为“花灯坟墓群所在的将军村,传说为三国时蜀国名将严颜故里。这几座大土冢有可能是严氏家族的墓群,有重要的发掘研究价值。”三峡工程文物保护规划将花灯坟墓群定为重要的A级发掘点。

  自花灯坟眺望,长江从远处流来,在此转弯,向着忠县县城流去。江中心塘土坝,则是史载建有蜀汉严颜墓祠的“唐土州”。东面隔挑水沟与瓦厂包墓地相邻,与将军村墓地遥遥相望。脚下的花灯坟地里田间种满小麦、胡豆, 4个小土包(土冢)特别显眼。调查中随处都可以发现汉墓迹象,农民猪圈、铺设的田间小路也用了许多汉代墓砖。

  花灯坟北坡向江边陡斜,与裸露的黄砂岩质河床相连,有明显的滑坡迹象。汉阙构件散落区域就位于其北坡坡脚,小地“老峡嘴”的河滩地上。“老峡嘴”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地表杂草丛中出露大大小小汉阙构件5块。

  通过一周的考古调查,考古队得出初步结论:山体滑坡移动了汉代石阙的位置,原阙址可能位于河床与花灯坟相连的山坡断崖之上;汉阙与花灯坟墓地可能存在直接联系,为墓阙的可能性较大。

  直至2002年1月24日,历时8个月,阙构件散落区域的田野发掘工作才全面结束。此次工作,共发掘出土包含主阙阙基、阙身、枋子层、扁石、阙顶、脊饰,子阙身、顶等石阙构件16件。

  除阙基外,其余阙构件皆有一些题材不同,表现技法有别的雕刻。雕刻内容主要分为仿木结构建筑雕刻、生产生活画面、神灵异兽图案三大类。仿木构建筑雕刻集中于阙的楼部、顶盖,阙顶上雕饰有“屋脊”“屋檐”“椽子”“金瓜”“连檐瓦当”,枋子层上刻有“枋柱”“枋头”等,这类雕刻对无一幸存的汉代木构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生产生活画面有“狩猎图”“习武图”“送行图”“雄鹰叼羊”“蛇衔鼠”等图案,集中在枋子层上,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神灵异兽主要雕饰于阙身,主阙身上线条流畅,长达两米多的青龙、白虎,造型生动、面目狰狞的铺首图案,子阙身线条简洁的朱雀,展现了汉代雕刻艺术的神韵。

  石阙构件上未发现有铭文,该阙文献上又从未有记载。按照惯例,根据出土地点将这次发现的汉阙命名为“乌杨阙”,乌杨阙就如此得名。

  根据阙构件出土时的分布情况及构件特征,复原后的乌杨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

  主阙通高5.4米,由下至上分为阙座、阙身、阙楼、阙顶四大部分。阙座为长方形的子母联体座,中部有大、小两个卯眼。阙身由整石雕琢而成,高约2.9米,上下两个面均有阳榫,分别与下枋子层、阙基相接;正面和背面留有边框,左阙右侧面饰青龙图案,右阙左侧面饰白虎图案,背面上部雕饰一朱雀栖于如意斗拱上,下部为浮雕的铺首衔环。

  阙楼由上下枋子层、扁石层组成。上下枋子层形制相似,平面呈“井”字形,长约0.9、宽0.65、高0.45米;下枋子层上下两面四个角均叠涩出枋头,底面中央有一卯眼,四隅透雕裸体力士(角神),正面上额线刻云龙纹样,枋柱间中央饰高浮雕铺首;左下枋子层正面枋柱两侧饰搏击图,背面中央雕饰一怪兽,前腿抓下枋柱作前扑状,两侧饰观望图;右侧面饰送行图;右下枋子层除正面有雕刻;上枋子层无榫眼,正面枋柱间雕饰一铺首,四隅透雕裸体力士,左枋子层正面铺首两侧饰习射图,背面中央饰高浮雕的鹰叼羊图案,两侧饰4人狩猎图;右枋子层正面铺首两侧饰人、三足鸟、九尾狐图案,背面两侧饰5人迎送图,右侧面刻饰献礼图。

  扁石层为长方形,长0.90、宽0.66、高0.20米,正、背二面饰菱形纹,两侧面饰钱纹。

  阙顶为重檐庑殿顶,由下檐、上檐和脊饰三层组成。长2.66、宽1.74、高0.66米。下檐檐石上刻出椽子、连檐、瓦当和瓦垅,椽子位于下檐石层的下部,正、背面各刻平出7条,呈扇形排列,两侧面各出椽5条(含2对角檐),角檐上雕饰1对缠蛇,蛇头含鼠,正面檐下左右各雕饰1金瓜;瓦当雕饰四瓣花蕊纹;檐面垂脊端头各饰3个瓦当。上檐瓦当均为素面,其垂脊端头各饰1瓦当。脊饰为平脊翘翼角,端头各饰4个瓦当,翘脊饰1个瓦当;残宽0.64、进深0.27、高0.42米。

  子阙,高3.6米,由阙座、阙身和阙顶组成(未发现楼部构件)。

  阙座与主阙阙座联为一体。阙身为上窄下宽的梯形,下长0.72、宽0.65~0.66、高1.65米;底面均有阳榫,除右侧面,其余三面均刻出边框。右阙身背面上部刻一朱雀。

  重檐庑殿顶。阙顶雕饰两层连檐瓦当,檐下出椽。长1.18、宽1.52、高0.44米。

  乌杨阙是什么时候的?

  乌杨阙与忠县境内的邓家沱阙、无铭阙、丁房阙等三阙,有着共同的特征:楼部的双层枋子。而其他汉阙的相同部位则为斗栱与枋的组合,这种现象表明前者应是后者的退化形式,由此推断,忠县四阙在年代上均应晚于冯焕阙。其次,在乌杨阙与忠县境内的邓家沱阙、无铭阙、丁房阙左阙等三阙的比较中,我们发现乌杨阙去掉了下出檐及其下的楼部,子阙亦去掉楼部,显得更加合理简洁;主阙出檐外出更加明显,气势更为磅礴;阙身采用上窄下宽的梯形(侧脚式),阙基、身、枋子层结合部均采用榫卯结构,加强了构件之间的结合,整个结构更加稳定。通过以上比较,我们或可认为乌杨阙是忠县三阙的继承与发展,其年代也应稍晚。冯焕阙的阙主冯焕死于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邓家沱阙年代约为东汉中晚期,严氏阙据考证为广汉属国都尉丁鲂所捐建,因此其年代应在丁鲂去世(151年)之前。乌杨阙在时代上比忠县三阙晚,将其年代定为东汉末期应是合理的。

  墓阙源自于宫殿、城垣的门阙,而门阙则有等级上的差异,《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何休注:“天子外阙两观,诸侯内阙一观。”可见早在春秋时期,等级制度就已经在阙的形制上有明确的体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自诩其功绩超越三皇五帝,在陵寝制度上也大加创新,不但在陵园大门两侧置阙,而且其规格也升级成三出阙。汉承秦制,三出阙继续保留,在汉景帝阳陵发现的陵阙即为三出阙。《汉书•霍光传》载:“太夫人显改光时所自造茔制而侈大之。起三出阙,筑神道。”三出阙应为皇帝所专用,霍氏三出阙为僭越。而二出阙为二千石以上官员使用,单出阙则对应普通官员。因此,乌杨阙的阙主应属二千石以上的官员。

  东汉末、蜀汉时期的忠县地区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应以严颜最为著名。严颜为东汉后期益州牧刘璋的武将,或称巴郡太守严颜,《华阳国志》巴郡士女目录注:“壮烈将军严颜,临江县人,明宦祀乡贤。严颜先事刘璋,被张飞生获,义之,引为宾客,后被刘备封为壮烈将军。”《三国志》记载:“刘璋使严颜守巴郡,为张飞所擒,欲降之。颜罔,有斩头将军,无降将军。飞怒,命斩之。颜从容曰砍头便砍头,何必怒耶。”

  忠县相传,乌杨是巴郡太守严颜故里,镇东将军溪,溪旁将军村,就是为了纪念严颜而命名,正是我们发现石阙的地方。据宋人祝穆《方舆胜览》卷六一记载:“今临江县西南二十里有严太守祠,东坡严颜碑诗注云,在忠州。”临江县即今忠县,其西南二十里就是今乌杨一带,可见至迟在北宋以前,乌阳镇一带就有严颜墓和祠堂存在。《蜀中名胜记》卷一九《上川东道•重庆府三》“忠州条”载:“今临江县西南二十里,有严太守碑及祠。……苏辙诗云:‘古碑残缺不可读,远人爱惜未思磨。相传昔者严太守,刻石千岁字已讹。……’” 严颜墓碑到宋代时文字已残缺不全,故苏徹才有这样的感叹。清《忠州直隶州志》录道光五年知州吴有篪《重修将军墓记》曰:“惟州南二十里将军溪有严将军墓在焉,溪以将军传。访诸父老,墓为前明尹刺使愉所修。今墓前石碣犹存,‘汉严’二字可考。或者严氏之祖若父葬于此,未可知也;或将军之子若孙奉衣冠葬于此,亦未可知也。……乾隆时有盗入墓窃瓦爵二,甫出墓而目失明。里人奇之,相与禁樵采。以故冢荒而盗不敢入。”记中的“石碣”可能与石阙有关,“汉严”与严颜家族有联系,吴有篪这篇碑记证明至少从明代开始,就盛行严颜葬于乌杨将军溪旁的说法,还进一步推测了乌杨可能有严氏家族墓地的存在。

  综合严颜故里传说、严颜墓的记载、乌杨严孝子碑与临江大姓严氏的记载,结合东汉以来庄园经济发达、地方豪强势力强大、控制一方的史实,我们是否可以大胆推测,汉魏时期的乌杨,为强盛的严颜家族所控制?如果推测成立,位于将军溪、唐土州附近的花灯坟就可能是严氏家族墓地。


打赏
 
关键词: 乌杨阙
 
[ 黄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黄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