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手机版  | 客服QQ:5967839  |  新加信息  |  更新信息  |  帮助中心  | 
当前位置: 首页 » 黄页资讯 » 教育与科普 » 正文

宁县社火表演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14  作者:任登丕  浏览次数:10 来源:中文黄页网
核心提示:宁县社火表演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是宁县古老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分布于宁县各区域。

追溯“社火”起源,它与农耕文化中的原始歌舞息息相关。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于生死及自然界现象不能理解,常常组织以社为单位进行祭祀活动和仪式,“击器而歌,围火而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故称社火。

  每逢祭祀的时节,原始先民会编排特殊、固定的舞蹈进行祭祀活动,把本族信仰的天神、图腾画在脸上或者制成面具,戴在头上,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狂呼狂舞,祈望崇拜的天神、图腾能够保佑人们免灾避祸。夏商时期,这种传统祭祀仪式被称为“大傩”,朝廷为了普化众生,祈求国泰民安,设有专门从事祭祀仪式的机构,使这种带有巫术性的舞蹈普遍流传。《乐府杂录》记:驱傩用方相氏,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唱巫术咒语,在室内到处乱打,以使鬼惧怕而逃遁。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朝历代,这种驱傩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形成民间传统的民俗礼仪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社火表演被禁演,部分演出剧目失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得到恢复,一直沿袭至今。

  宁县社火表演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是宁县古老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分布于宁县各区域。宁县社火以杂戏、杂耍表演为基础,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表演历史典故起到教化安邦的作用。表演内容包罗万象,上至三皇五帝、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下到轶闻野史、传奇英雄、家常琐事。按表演形式主要分为车故事、秧歌、马故事、高跷、地故事、彩车游行及方队。

  宁县社火表演中的人物脸谱造型粗犷、纹样稚拙,色彩浓烈,给人一种原始、狂野的美感。民间艺人为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会在脸谱上增加象征性、寓意性纹样。社火表演中的伴奏乐器种类繁多,主要有大鼓、大钹、大铙、大锣等。大鼓常用头层牛皮制作,直径约3尺多,高1.5尺,特制有专门的木鼓架。大钹、大锣为传统的打击乐器,配合鼓点进行演奏,张弛有致,别有韵味。常用的鼓曲有《黑虎倒拉鞭》、《鸭鸭拌嘴》、《珍珠倒卷帘》等。社火表演服装以戏剧舞蹈服装为主,自制和购买相结合。道具以自制为主,部分购买。


打赏
 
关键词: 宁县社火表演
 
[ 黄页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黄页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