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居住权?居住权的作用是什么?怎么办理居住权证?
2021年1月1日,我国首部《民法典》正式施行。《民法典》物权编一大亮点,在于增加了“居住权”这一新型用益物权,并以专章规定了居住权制度。居住权的存在与设立,对于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制度弹性、为弱势群体保障兜底等,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法治价值。
居住权的概念
什么是居住权?《民法典》第366条规定:“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即居住权是指居住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住宅及其附属设施,享有占有、使用的权利。
居住权的制度功能
《民法典》增设居住权,是让房屋回归“居住”基本属性的立法回应。同时,居住权制度又有“赡养扶弱”的人文属性,可解决弱势群体的“居住”问题,使其在房屋利用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作用。
从用益物权权利体系来说,在“物权法定原则”基础上开放物权的种类,增设居住权也是作为私法基石之意思自治原则的内在要求。原有的法定用益物权包括“四块地”,即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地役权。《民法典》增加居住权,首次将房屋作为权利客体引入用益物权体系,权利人根据意思表示自由设置居住权,依法办理登记居住权,赋予居住权用益物权效力,为居住权人提供稳定的法律保护。
为司法裁判提供法定依据。近年来,民事主体之间订立居住权合同屡见不鲜,在民事诉讼中居住权的诉讼案件数居高不下,司法判决中并没有支持和承认该项权利的明确立法依据。《民法典》设立居住权,为裁判和解决居住权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以房养老”提供法律支持。现有利用住房进行养老的制度几乎空白,实践中多采用“反向抵押”的方式,老年人将房屋抵押给担保机构,担保机构给老年人提供一笔贷款作为养老金。但实际上老年人没有贷款的意思,甚至导致权利受损。落实居住权制度后,老年人可在转移房产的同时设定居住权,一方面获得房屋价值收益维持晚年生活,一方面经依法登记的居住权具有公信力,以确保老年人晚年居住稳定。
居住权证怎么办理?
居住权可以通过双方签订合同方式设立,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人立遗嘱的方式设立,但是必须要去不动产登记部门办理登记,才能生效。办理居住权登记需要提供申请人身份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和当事人关于设立、变更、注销居住权的合同(遗嘱或生效法律文书)等申请材料,向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申请办理。符合条件的可通过申请设立居住权用于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办理依据:
《民法典》
申请材料目录:
1.不动产登记申请表;
2.申请人身份证明;
3.不动产权属证书;
4.设立居住权的证明材料:
4.1居住权合同(协议)(不动产权利人和居住权人共同申请);
4.2遗嘱和死亡证明(居住权人单方申请);
4.3生效法律文书(居住权人单方申请)。
办理程序:
受理-审核、登簿
办结时限:
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时起60分钟内办结
收费依据及标准:
不收费
结果送达:
1、现场送达
2、邮政特快专递(EMS)送达
办理部门:不动产登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