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史略:知道邓州市的这些历史吗?
邓州,古曰穰。穰,有“土地肥沃,人稠物盛”之意。明进士李濂作序云:“今夫邓之为郡也,南控荆襄,北连河洛,西通巴蜀,东际淮海,实当天地之中,号称陆海,盖豫州之雄镇也。”
《山海经·夸父追日》述:“夸父,将往西海,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960年《邓县志》载:“林扒镇古称邓林镇。”《山海经》虽多系神话传说,但保存远古史地文献材料甚多,其中的人文、地理、姓氏、地名等并非完全无所据。邓墟、邓地、邓邑、邓国、邓县、邓州,一系相沿以“邓”所为之名,既源于此地有古代传说中的“邓林”。舜伐三苗至邓墟,有秀士七人,即: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訾、秦宇、灵甫,皆不辟而至,为舜之“七友”。后舜受禅,当了天子,七人皆走。今邓州市赵集镇朱岗王村一带,民国时期还叫“舜友乡”,并有“七友墟”的地名,村内有“大舜七友处”碑。夏朝第四王仲康(大禹之孙),其势力和影响已南达长江流域。仲康封其子于邓,作为其向南控制势力范围的一个“据点”。当时邓国都城在今湖北襄阳市西北之邓城镇,今邓州市域当时为邓属地。
公元前704年,曼吾离,姓曼名吾离,把邓国都城从现在的襄阳市西北二十里之邓城镇,北迁至当时邓国属地穰(今邓州市城区东南)。迁都于穰这一重大决策的实现,是穰一举成为邓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提高了穰城地位,当地最早开发,至今邓州市为“古邓国都”仍被津津乐道。邓国侯曼吾离为了与诸侯特别是与邻国结好,先后将两个女儿嫁给当时北方强国郑国郑庄公和南方强国楚国楚武王为妻。公元前700年邓国侯曼吾离去世,葬于邓国都城穰之东南,墓冢在今邓州市城区东南五里之吾离冢村。曼吾离死后,子孙以国为姓,故吾离当是中原邓姓人之先祖。邓国侯曼吾离的历史地位和功绩理应受到邓州后人的肯定和敬仰。
邓曼,邓国侯曼吾离之女,楚武王熊通的夫人,楚文王熊赀的母亲。《汉书·古今人表》对其评价甚高,极其难得。邓曼美而慧,司马相如在《天子游猎赋》中,赞美如“郑女、曼姬…若神仙之仿佛。”《史记·正义》解,郑女,夏姬也,曼姬,楚武王夫人邓曼。邓曼襄助楚武王、楚文王致力于楚国的强盛。楚武王三次伐随开拓了“江汉之南”与分散于各地的百濮部落的大片土地,使江汉地区的小国尽在掌握中,“汉阳诸姬,楚实尽之”,使楚国得以雄踞南方,成为春秋时代五霸之一,并把楚国都城从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丹水之阳的下寺,迁到拥有极其重要战略地位的郢(今湖北宜城县南楚皇城遗址)。楚文王消灭了申、吕二国,摧毁了周宣王设置的遏止楚国北进、屏藩中原的防线,并在灭申、吕二国后实行县制,出现了最早的地方政泉机构。
公元前688年楚过邓灭申、吕二国,公元前678年楚灭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历史。楚距邓国近,申、吕二国距楚远,楚国应该由近及远先灭邓国,后灭申、吕二国才合乎情理。然而,邓之灭比申、吕二国晚了十余年,其原因是邓曼周旋的结果,邓曼是楚文王的母亲,楚文王欲对母舅邓国作战自然会受到其母的干预,楚之灭邓,当在邓曼去世之后。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太祖朱元璋闻邓州自元将失剌把都攻陷,毁城,人民流离失所,无人居守二十余年,是年冬十一月,选孔显以金吾右卫镇抚兼知邓州事。孔显带文吏张居岱,汤明等五十人北上,经襄阳访询邓之流寓者獐裘樵,由其向导至刁河,在遗民刘孝先指引至邓城故址,于是,冒霜寒,披荆棘,兵民协同规建新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夏,城池筑成(即今邓州市内城,亦称砖城)。凡周四里三十七步,高二丈,基广三丈五尺,城池深一丈五尺,辟四门,北门以防湍水,闭而不启,州治署衙、公私屋宇亦已完善,市井棋布。孔显安境抚民,遗民闻风归者甚众。是年冬,邓州有部队千余人,编民一千七百余户,六千多口。洪武五年,孔显重建邓州宣圣庙(孔庙)。
洪武十年,率军民辟四野,寻求召、杜陂堰旧址,修理疏导,复如古昔,并创修马龙堰于下高粱(在今邓州市夏集乡境),接严陵河与三郎堰水以灌田,又创修吕公堰于砖滩河(即排子河,堰在今邓州市都司镇境),灌田十八顷,并设渠子堰长,以加强工程与灌溉管理。由是,稻稑(音陆,一种晚种早熟的谷子)遍于四境,《志》书称:“家给人足,不苦凶岁,视之他郡,此其为乐土也。”孔显疾卒,葬湍河北,今邓州市张楼乡大庄村。明英宗时内阁首辅邓人李贤为其作《明武德将军孔侯墓志铭》,孔显之次孙孔文妻明宰辅李贤之女,孔显与李贤为姻亲,有通家之义。
邓州自古为中原名城,史书载邓州“北依熊耳(山),前靠荆襄,左襟白水,右带丹江”“六山障列,七水环流,舟车会通,地称陆海”。邓州历史悠久,夏、商、西周时为邓国地,春秋归楚,称“穰”。北魏太和二十一年为荆州治,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称“邓州”。经唐、宋、元、明、清直到民国二年改为邓县,1988年11月17日,批准撤县设市至今。